“问题—目标—结果”三个导向是一个逻辑自洽、相互联系、前后统一的整体,即目标导向建立在问题导向的基础上,结果导向则建立在目标导向基础之上,这一发展逻辑体现了结果导向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理念与逻辑。
问题导向分析:预算绩效管理的逻辑起点
“预算是贯彻公共政策的核心工具”。因此,每一项预算实际上都包含着一定的政策目标,而每个政策目标又都包含某个(某些)要解决的政策问题。政策问题是政策分析的逻辑起点,也是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逻辑起点。政策问题是一种期望与现实的差异(或矛盾)。美国学者詹姆斯·安德森认为,“政策问题可以被界定为这样一种状况,即社会上一部分人对社会产生了新的需求或不满,于是便想通过政府行为来加以解决或进行重新调整。”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特别是绩效目标管理,通常要将社会问题作为出发点,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就是要提出和分析如下几个问题:预算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应该采纳的行动方案是什么,选择这种方案的结果是什么;这种结果是否有助于解决问题;如果选择其他方案,会出现什么结果。这一分析问题的过程,即体现了问题导向的基本理念与方法。
为了有效实施上述问题导向的分析过程,必须分析和确认社会问题的性质与范围,对矛盾的两个方面进行调查和研究。确认社会问题范围的一般方法是对目标人群的特点(例如人口统计特征)、需求以及服务环境等进行分析和调查。
目标导向分析:预算绩效管理的逻辑焦点
政策目标取决于决策者所面对、处理和解决的问题和情境。现实中,决策者往往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决策者要对问题的轻重缓急进行区分,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和确定预期的政策目标(或绩效目标)。一般而言,确定政策目标(或绩效目标),一方面,要将战略引导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将社会需要与现实可能(如资源条件)相结合。前者意味着只有纳入政府战略规划的社会问题,才会被政府确定为政策目标(绩效目标);后者意味着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条件,政策目标才具有可行性。
因此,目标导向建立在问题导向的基础上,坚持目标导向需要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确立政策目标的过程,就是将社会问题转化为未来要实现的政策目标的过程。同时,坚持问题导向,也需要坚持目标导向,沿着既定的目标而努力。
总之,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继而,坚持目标导向,还应注意和区分三个密切相关的概念:目标、指标和标准。一般来说,目标是决策者计划要处理的社会问题;指标则是对政策目标的具体化和落实,是目标的测量工具;政策标准是评估政策成果或政策目标实现程度的水准(具体目标值)。在预算管理的实践中,决策者在处理具体的政策问题时,对所要达到的目标、指标和标准往往并不十分明确。因此,在分析和界定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目标、指标与标准,是坚持目标导向的一个必要也是重要的步骤。
结果导向分析:预算绩效管理的逻辑终点
政策目标的实现即为政策结果。然而,作为政策结果,不只包括政策目标的实现情况(预期结果),还包括非预期的结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提高公共部门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世界上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公共部门中推行了结果导向管理,把管理的焦点从以往关注投入和过程转变到投入结果上,亦即关注政府活动的产出、成果和影响的实现。具体到预算绩效管理上,不但要说明“花了多少钱”“钱花在何处”,而且要阐明纳税人最为关心的“花钱所产生的效果如何”的问题。相对于前两个问题,后一个“效果”问题更为重要。
自2011年以来,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实行的一直是结果导向的管理模式,即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等始终以年初确定的绩效目标为依据,始终以“绩效目标(即预期产出和成果)实现”这一结果为导向开展工作。但是,由于我们在绩效目标管理中未突出“成果”的核心地位,没有关注“成果”的可测量性和有效性,致使“结果导向”蜕变为单纯的“产出导向”。这不但不符合上述的结果导向管理要求,也违背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管理的要求。
综上,在预算绩效管理中,应坚持问题—目标—结果“三个导向”的统一,使之既符合社会的需求与预期目标,也符合实际的预算实施结果。具体而言,就是实施问题导向不能仅仅强调问题,还要考虑解决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所能实现的结果;坚持目标导向,不能只是强调目标,也要考虑目标达成在解决问题、实现效果上的作用;同样,坚持结果导向也不能单单强调结果,也应考虑政策目标是否实现和问题是否获得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