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预算绩效管理
依循规律提升财政政策效能
时间:2022-01-12 14:48  来源:中国财经报  点击:

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经验表明,提升财政政策效能必须依循客观规律,特别需要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强全过程监督和绩效管理、强调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才能花好用对每一分钱。

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治理的主要工具之一,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等基础性、支柱性重要作用。面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沉着应对、科学决策,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把提升财政政策效能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提升财政政策效能,是财政政策科学决策与管理的本质要求,是确保财政政策更加精准、可持续的前提和保障,是有效化解经济运行风险挑战、稳定经济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经验表明,提升财政政策效能必须依循客观规律,特别需要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强全过程监督和绩效管理、强调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才能花好用对每一分钱。

市场的归市场,财政的归财政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党中央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引领我国在全世界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其中,我国宣布实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治疗费用及疫苗接种费用由财政全部承担的政策,起到了稳定人心、稳定社会和稳定经济的作用。这一项财政政策的效能极高,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相反的案例在美国、英国等国家比比皆是,民众生命安全缺乏基本保障,导致出现疫情防控与经济增长“双输”局面。

在疫情流行、风险积聚、经济下行等非常时期,市场主体处境艰难,未来预期变差,投资趋于谨慎,但绝不意味着缺少市场机会。受疫情影响,国内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但也有一些企业得到飞速发展。市场主体对风险高度敏感,对机遇同样高度敏感。信任市场、放手让市场去干,会闯出一番新天地。

财政具有“聚众人之财、做众人之事”的公共属性,可以服务和保障市场主体实现更好的发展。

为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财政首先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减轻市场主体的税费负担,规模性、组合式减税降费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公平、最具普惠性的财政政策举措,可以支持企业提高成本消化能力,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企业竞争及盈利能力,帮助更多的市场主体挺过困难时期。

其次,要适时加大公共工程、新型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等领域的财政投资力度,为未来发展集聚潜力、夯实基础,为保就业和社会稳定创造更多的机会。

再次,更加注重维护好公平、统一、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环境。越是在困难时期,市场竞争越惨烈,出现强吞弱、大并小的可能性越大,由此引发的经济社会难题及财政负担也会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财政和税务部门要加强和规范企业财务、会计、税费等管理,防止企业隐蔽或转移利润以及偷逃税收,做到应收尽收。同时,配合做好反垄断工作,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规范资本管理。

最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聚焦医疗、教育、住房、文化等民生领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消除干扰因素,确保政策效能充分释放

政策决策之后,在执行环节还面临着各种干扰因素,不利于政策效能充分释放。在一些人眼里,财政资金就是“唐僧肉”,不吃白不吃,原本就不宽裕的财政资金被低效使用甚至浪费,导致想干一些事但没钱干或者拿钱瞎干事的问题出现。因此,为提升财政政策效能,需要从源头上提升政策实施环节的管理能力,加强全过程监督和控制,推行预算绩效管理。

财政政策的实施有赖于各个具体项目,项目是否成熟、可行,决定了相关政策实施能否实现预期目标。对于重大项目进行事前充分评估,在做好资金安排与财政预算紧密衔接的同时,压减非刚性、非高优先级的支出,也便于后续从源头对项目的执行、进度和资金流向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财政资金进入支付环节后,能够产生最直观的政策成效,据此开展绩效评价和考核监督,是实现资金使用经济性、效率性和公平性的重要途径。依托动态监控等手段,充分发挥现代国库所具有的控制、运营与报告等职能,做好资金的调度管理,严格筛查执行环节的不合理支出和如实反映政策实施“最后一公里”情况,并根据发现的问题科学编制预算,实现闭环管理。

科学、先进的信息系统,是提升财政政策效能的技术载体。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进程,可以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挖掘财政数据资源,并将其成果应用于财政决策与管理活动的调整、优化和重塑,在加快财政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为提升财政政策效能提供坚实而长久的保障。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为人民花好用对每一分钱

政府为市场主体减负,必须尽最大可能减少政府自身的消耗性支出,降低行政成本,提升管理效率,与市场主体共克时艰,才能使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提升且更可持续。这就要求继续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传统,原则上不增加一般性支出,继续严格控制“三公”经费,严格执行各项经费开支标准,严禁各类楼堂馆所和形象工程建设支出,严禁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花钱,厉行节约办一切事业,严肃财经纪律,坚决制止和查处财政收支中的各类违规违纪现象。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们党革命创业、执政兴国的优良传统,是克服财政困难、积累财政资金的重要法宝。自党诞生之日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基因就融入到了党的肌体和血脉里。战争年代,为了革命胜利节省一切可节省的人力物力。新中国成立之后,从生产建设到行政管理再到生活消费,增产节约运动贯穿始终。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注重减少资源消耗,切实保护资源环境。党的十八大至今,我们党不仅把节俭视为党政干部的德行,而且把节俭看作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重要标准。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目的是将精神层面的不畏艰险、锐意进取和物质层面的克勤克俭、精打细算形成合力,融入财政日常管理,严格预算收支安排,做到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不该花的不花,该花的花好用对,坚持努力提升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统筹保障能力,加快建设现代财政制度,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